三十多公里的时候,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艰难,有几次救护车从身边疾驰而过,我就在想,几分钟后,也许我也需要。太阳大方的炙烤我们,身体水分快速流失,甚至感觉到了饥饿,总之是跑不动了,我只得改成走的。在补给站,补充了水和吃的,慢慢体力又上来了,又可以跑起来了,虽然速度比走也快不了多少,不过总算是跑着过了终点。
这是我5月14日首次跑全程马拉松的感受,虽然成绩很一般,不过顺利完赛还是带来了些许自豪感,也算是对断断续续2年多的跑步历程的一次行为总结吧。
始于减肥渐成兴趣
2014年,因不能忍受未富先衰,在朋友的带动下,开始去健身房锻炼身体,离住的地方特别近,又有朋友一起,这次总算是坚持下来了,并开始在跑步机上跑步,每次5km多一点。后来工作调动了,健身房离的远了,断了大半年。去年3月份,把跑步重新捡起来,开始在晚上路跑,坚持到现在。
其实,和所有人一样,开始时,都是跑没多远就气喘吁吁了,脚步也很沉重,每一步都结结实实踏在大地上。接纳自己的气喘吁吁,接纳自己的脚步沉重,接纳身体需要劳逸结合,只是坚持着,身体开始慢慢习惯,慢慢的被说服,慢慢的能跑5km了,慢慢的能跑10km了,慢慢的10多km成为常态。一段时间以后,自然萌生了挑战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的想法,去年12月31日,挑战完成了盐城市环高架半程马拉松,今年5月14日,在句容艰难完成了首个全程马拉松(42.195km)。
当然,坚持是难的,不管是第一天,还是现在,“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是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寒来暑往自不必说,亲朋好友温情相聚慢慢也少了,同样有意义的好书、好电影、好电视等也不得不有所取舍。
当年冲着减体重去的,跑着跑着就发现自己接受了跑步这件事。一方面,自己从小就不擅长运动,身体条件也一般,不过耐力还行,长距离倒也能坚持下来;另一方面,性格本不喜欢热闹,耐得住寂寞,跑步这种枯燥的运动比较适合我;同时,通过参加马拉松,处在跑步的人群中,竟也发现自己动的一面,感受到某种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就这样,“我在自制的小巧玲珑的空白之中,在令人怀恋的沉默之中,一味的跑个不休”。
与自己对话
每次跑步10多公里,1个多小时,跑步过程中,有时东张西望的看风景和路人,更多的时候,就是和自己的对话。今天做了什么事,遇到什么人,事情做的怎么样,有没有要改进的,和人交往,做对了什么事情,做错了什么事情,暖了谁的心,伤了谁的心,为什么当时我会这样处理,是下意识的,还是以什么为考量,有时也会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浮现出来。
一场跑步,于我来说,也是一场自我对话,明心见性,自己的好恶慢慢凸显,性格方圆自己也了然于胸。
路在脚下
村上春树是我喜爱的一位作家,大学时读过其《奇鸟行状录》、《挪威的森林》等书,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常年陪跑者,他的读者们挂在嘴边的是“没事,村上身体好着呢。”这一度让我很好奇,究其原因是村上春树算得上是作家中最著名的跑者,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会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30多年不辍,还出了本散文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中,谈到跑步,村上说“在个人的局限中,可以让自己有效的燃烧,哪怕只是一丁点,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在我来说还有写作)一事的引喻”。
村上春树的自律生活,打破我对作家的固有看法,在我原本看来,作家或者文艺工作者应该是自由自在的,随心所欲的,在烟酒相伴、放浪形骸、游戏人生中找寻灵感。读完村上的长跑人生,才发现原来作家可以这么样自律的、克制的生活和写作。
作为一个初级长跑者,离专业选手差距巨大,也不敢与村上等著名跑者的项背相望,但不管怎样,路就在脚下,跑步如此,生活也如此,“勇敢的面对眼前的难题,全力以赴逐一解决,将意识集中于迈出去的每一步,同时还要以尽可能长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尽可能远的去眺望风景。”
品牌建设部 杨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