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看了起码三个月,一开始觉得索然无味,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近来再次读起时,才恍然发现自己某些地方竟和霍尔顿一样,生活有时会让我们充满彷徨和痛苦,让我们想要逃避,去无忧无虑的远方。
故事讲述了第四次被退学的十六岁少年霍尔顿,三天游荡在纽约街头的经历和感受。他充满愤怒,厌恶学校、老师、同学,遇到的一切事物都让他觉得丑陋、虚伪和庸俗,他郁郁寡欢,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对未来无所期待。经历了三天的游荡生活后,霍尔顿想要全新的生活,他准备离家出走,假装成聋哑人,不再需要与人交流,找个简单的工作,从此过完一生,新计划让他很兴奋,似乎光明就在眼前唾手可得,临走时他决定跟妹妹菲比辞行。
菲比的反应着实把霍尔顿吓了一跳,她提上沉重的行李箱执意要和霍尔顿一起去流浪,这让霍尔顿觉得荒谬,也许是菲比的单纯,亦或是对菲比的爱,霍尔顿放弃流浪的念头。公园里,看着菲比在木马上一圈一圈、上下起伏的旋转,衣物随风飘摆,就好像看到悬崖边上麦田里那绿油油海浪一般,霍尔顿笑了……“有那么一群小孩在一大片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阴霾的天空开始飘下滂沱大雨,他毫不在意,快乐冲刷了一切烦恼,他只想这样静静的看着,守护他最爱的人。
二战后,美国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商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人的精神世界却日益空虚,出现了所谓“垮掉的一代”。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重新追寻,成为当时文学乃至电影的重要主题。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找到的答案是守望纯真、救救孩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成为霍尔顿,总是想要逃离不尽如意的现状,期盼着别处会有你想要的生活。有一篇公益广告《生活不在别处,脚下即是前方》,里面每个人都期望逃离,但回溯最初那个执着的你,回归初心,我们会找到力量。梦想中的桃花源固然美好,但生活从不在彼岸、不在别处,生活就是活出来的,在此处、在当下。
市场部 吴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