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1921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它是开天辟地的一年,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新的开始,之后的百年峥嵘岁月,都要从这次起点开始说起。
《1921》这次选择的是从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切入,配合“一百年 正青春”的口号,让观众看到了很多以往只在历史书中看过的人物充满青春气息与烟火气的一面。
影片中特意有一个场景,刘仁静、邓恩铭、王尽美三个年轻人,晚上跑出宿舍去逛上海大世界游艺场,哈哈镜将身体变形,这是属于青春的好奇心。在大家印象中他们可能是传奇人物,或者是少年英才。但看过之后就发现,他们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都是20岁左右的年纪,会因为初到上海看到繁华的大都市而满眼欣喜和好奇,也会因为别人的经历而动容落泪。他们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蓬勃的少年气是很有感染力的,会让人不自觉地就被带进他们的故事里,跟着他们同喜同忧。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生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稚嫩的肩膀上比我们更多了一份责任。为了共同的理想与目标,他们做出了很多不平凡的伟大选择,即使可能一无所获,也从未后悔。
影片中“青春化”的另一个经典场面,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在上海街头的狂奔。
在法国国庆日一场戏中,混迹在队伍中的毛泽东,被挡在法领馆的高墙之外。高墙内洋人欢歌笑语,烟花绽放;而高墙外,则是国人的另一个灰头土脸的世界。于是,毛泽东的郁郁狂奔,便有了的心理依据。毛泽东在大街上诗意奔跑,与闪回中的前史结合在一起,通过影像呈现,将写实和浪漫化完美融合。
这次在影片中饰演的是28岁的毛泽东,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年纪,不仅真性情,也挺有烟火气。毛泽东同志一向重视体能教育,还有晨跑、夜跑的习惯,但我们很少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他这么生活化的一面。
李达的新婚妻子王会悟,在协助李达给来参加中共“一大”的各地代表解决住宿问题的时候,为了不被博文女校的校长看出端倪,不会撒谎的她就每天一边跑,一边对着李达练习租借校舍的话术。看到革命先辈也有这么鲜活跳脱的一面,很难不对《1921》里的人物塑造心生赞许吧。被迫搬家的时候她还惦记着要一起带走的那瓶花,也给这个故事增添了一份诗意。像这样看似很平凡的细节,对于诠释一个鲜活的人物来说,往往是最有力量的。
当他们不再只是存在于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简单的名字,而是去除“神性”赋予“人性”,就这样有血有肉地站在我们面前,像我们的亲人朋友一般讲述着他们的理想抱负的时候,那些真实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想不打动人都难。开始有多意气风发,后来面对生死时的抉择就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振。尤其是对于跟他们差不多年纪的年轻观众来说,代入感真的很强。
印象很深刻的是邓恩铭在狱中受刑的那段戏,参加“一大”的时候他只有20岁,后来他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最终牺牲的时候也不过30岁而已。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承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无论是他坚持到底的信念还是对于革命事业义无反顾的决心都令人钦佩。
前清秀才出身的何叔衡,为了读书人的尊严投身革命。虽然看上去依旧是一副“旧学究”模样,但他身上并没有迂腐气息,反倒是性情刚毅、满怀热忱的一个人,懂得随机应变,遇事也临危不惧。后来他面对敌人的围剿笑着跳崖的那一幕,满眼都是一往无前的勇气,让人震撼不已。还有前期天真烂漫,最后慷慨赴死的杨开慧,刚出场的时候有多温馨,英勇就义时的那一幕就有多令人心碎。他们每个人的牺牲都让观众揪着心看完,也承包了很多观众的眼泪。
说真的,以前可能会觉得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其实这些仁人志士中有很多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一大”代表里年纪最小的才19岁。在同样青春的年纪,他们甘愿为了给国家谋一条生路而舍身赴死。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年轻的先锋革命者的努力,中国才有机会一步步点燃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之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往往越是艰难的时刻,越是英雄辈出,李大钊就是那暗夜里闪亮的火把,他把火种传递给了毛泽东,最终让星星之火燎原,照亮了中华大地。
即使相隔百年长河,他们身上呈现出来的那种青春理想与信仰的力量依然极富感染力。
在眼下这个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1921》这部电影不只是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而存在,它对于身为观众的我们也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不仅需要通过电影中这些更为真实、细节的人物塑造,去看到先辈们不为人知的那些面,更深刻地理解百年前先辈们的理想激情与精神,并且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继续鼓舞百年后的年轻人。
也需要更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没有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那个年代为国家浴血奋战的新青年们!
百年盛典,与有荣焉!激动,自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吾辈当自强!祝福祖国,祝福党!
市场部 李小萍